“十商”课程的概念及分类

   “十商”课程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十商”理念,通过各类课程的实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十种基本素养。按照课程实施方式的不同,我们将“十商”课程分为大课程、专课程和微课程三个系列。这三类课程密切联系、相互支撑,共同组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1) 微课程:即微型课程,主要是指定期开设的“主题小、时间短、灵活多样”的小型课程。特点:上课时间较随意,针对性较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可巧妙利用一些过渡时间、边角时间组织开展。
    例如:教师每天利用晨会的10分钟召开“每日新闻发布会”,学生前一天通过上网、看新闻联播、制作新闻剪贴报等多种途径获得新闻线索,第二天以小组为单位,分要点播报、时事要闻、新闻评议等多种形式进行发布。这样的微课程既培养了学生放眼看世界、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也锻炼了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评议与表达的能力。
    (2)专课程:指专门针对“十商”开设的活动课程。特点:主题和目标都很明确,活动的设置有针对性,每次活动可根据学校的阶段目标或学生表现出的阶段性问题进行设计。它是学校课程的补充和延伸。
    例如:《开放式素质教育十商课程范例》中,针对“十商”设置的相关活动课程。此外,类似健康小品课程、生活创意课程、学习方法课程等,都属于专课程。围绕“十商”,学校也可推出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
    (3)大课程:是指在语文、数学、外语、音体美等所有课程中融入“十商”元素,挖掘“十商”素材,在课堂中加以实施的课程。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十商”理念与课堂的融合。教师在授课时应多关注“十商”理念与学科的一些关联点,将“十商”理念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例如:在一节《找规律》的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去探寻“循环排列规律”。围绕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事件,让学生自己找、与同伴一起找、扮演“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找、向听课老师介绍自己找的结果……在与同伴合作“找规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循环”的含义,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在“循环排列”的“有序”中学会了讲究秩序,在交流过程中锻炼了胆量,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了智商、胆商、情商、灵商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课题研究

创建时间:2013-04-03 18:10

课题研究